近日,结构药理学与中药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在Nature系列子刊npj Science of Food (IF=7.8,中科院1区TOP期刊)上发表了题为“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s of Semen Sojae Praeparatum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”(doi: 10.1038/s41538-025-00491-y)的研究文章。bwin必赢棋牌游戏:药学院隋利强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曹冬英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,福建中医药大学徐伟教授、李华教授和沈阳药科大学陈丽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淡豆豉是由豆科植物黑大豆Glycine max (L.) Meorr.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而成的药食两用中药,传统中医药应用中可解表除烦、宣发郁热。淡豆豉加工方法众多,不同地区加工方法略有不同,福建地区淡豆豉(闽产淡豆豉)炮制方法为以黑豆为原料,以桑叶、荷叶、竹叶、枇杷叶、苏叶为辅料,经过7次发酵而成。课题组在整理和挖掘该特色炮制工艺的过程中,发现该工艺生产周期长、成品得率较低,原料损耗较大,并且在长时间的发酵过程中,药效成分有可能过度转化和损失,影响药效。
本研究首先对闽产七制淡豆豉发酵过程的解热、抗炎作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,结果显示,经过两次发酵的淡豆豉解热作用和抗炎作用较好。为了进一步分析其原因,对淡豆豉中的主要药效成分,包括黄酮类成分、氨基酸和多糖进行了发酵过程的变化规律分析,并对发酵过程引起化学物质转化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,结合“菌种-成分-药理活性”的关联分析,阐释了淡豆豉七次发酵过程的“菌种-成分-药理活性”的变化规律。
结果显示,根霉、曲霉和芽孢杆菌为闽产淡豆豉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株,参与了黄酮、氨基酸和多糖的发酵转化。黄酮、氨基酸和多糖类成分的峰值出现在第2次发酵阶段,与解热、抗炎作用变化规律基本一致。推测闽产淡豆豉经过两轮发酵更为合适,过度发酵可能会对生物活性成分的积累和功能活性产生影响。
本研究为闽产淡豆豉发酵工艺的传承、炮制工艺改进和炮制原理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。该文章的发表是药学院中药炮制学科在高水平期刊论文上的新突破。(药学院)